english tutor,中學補習,補習社-“孔子”名字五百來年的英譯合適嗎? |
|
【英文補習, 補習英文, english tutor, 英文課程, 中學補習, 補習社】 張放 “孔子”英譯是什麼,恐怕一般不學洋文或隻學到皮毛的中國人不一定知道,即便有人知道“Confusius”就是孔子,但也未必知道是誰把“孔子”英譯成這個樣子的。而知道“孔子”與“儒傢”在英語中是幾乎一個詞的人,則更是少之又少瞭。如再深入探究一下,會發現,知道是誰把這模樣的英譯文給傳送到世界各地的中國人,則實屬鳳毛麟角。在下就是這鳳毛麟角中的一員。 怎麼這麼不謙虛?呵呵,因為在下認為沒有什麼謙虛的必要。在確定自己是鳳毛麟角一員前提下,我對此詞的英譯標準,合適度及準確度,就有瞭一種獨特的觀察位置與角度,實際上也具有瞭某種話語權。 那麼,究竟為什麼“孔子”會變成英語中“Confucius”的模樣呢?另外,“Confucius”的發音,您會嗎?重要的是,它到底與孔子有什麼幹系? 實際上,“Confucius”就是“孔夫子”的音譯。隻是這個音譯,是一個名叫利瑪竇的傳教士在500年前給弄出來的。他是根據自己耳朵分辨能力,最後確定把“孔子”名字翻譯成他自認為能比較正確記錄漢語發音的“Confucius”。至於他以什麼為標準,現在已無從考證。 問題是,“孔子”對於中國人來說,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名字,這個名字幾乎代表瞭整個中國文化。它就這樣被一個500年前的洋人,將就著翻譯成“Confucius”到底合適還是不合適呢?如果沒有拼音的出現,他的翻譯似乎也就談不上合適不合適。就如把“北平”譯成“Peking”被西方人叫瞭多少年一樣,沒有什麼。但現在已經有瞭明文規定,已經確定中國人名或地名,都必須按照拼音方式進行英譯處理,那麼,既然“Peking”都已經被中國人給改成瞭“Beijing”,也就沒有理由不把“Confucius”給改成“Kongzi”或“Kong Zi”瞭。有人一定會裝洋人,馬上評論說,這看上去(或聽上去)也不舒服啊。其實,一切都是時間做怪。人傢韓國人不也是硬生生地把隻在中文裡出現多少年的“漢城”給改成瞭“首爾”瞭嗎?開始時,我們也不太適應,總感到有些生硬,但時間過去一陣子之後,現在中國人不也就接受瞭“首爾”的譯文瞭麼。 現在,“Beijing”已經被世界所接受,“Peking”已經作廢,盡管偶爾還能聽到BBC的一些傢夥們繼續拒絕使用“Beijing”,還沿用著“Peking”的叫法。我們中國文化精髓中最重要的人物“孔子”,現在卻仍被整個世界“似訛傳訛”地讀著,說著。隨著中國文化在全世界的興起,中國人真的似乎不應該再繼續按500年前那個從西方跑到中國來的傳教士的急發奇想,“將錯就錯”地那麼稱呼我們偉大的“孔子”為“Confucius”,而應該正名為“Kongzi”或“Kong Zi”。說穿瞭,這也是一種強加給洋人們的中國文化裡的稱呼習慣。從某種意義上說,也是中國文化的崛起的一種標志。早年,西方人把毛澤東,周恩來等偉人們的名字亂拼一氣。現有在他們不也老老實實地按中國人的規定,自覺地拼寫為“Mao Zedong”和“Zhou Enlai”瞭嗎? 連帶著的,還有根據“孔夫子”的詞衍生出來的像什麼“Confucianism”(儒學)也要隨著中國文化的崛起一起跟著做出修改。 實際上,洋人們是喜歡改變的。假如我們提出要把“孔子”按拼音改為“Kongzi”,要不瞭幾年,全世界都會跟著改變。改變之時,也從另個角度證明是中國文化擴張之日。中國人將在這個世紀,註定要在整個世界起更大的作用。中國文化也一定首當其沖,起最重要作用。什麼是中國文化?在洋人眼中,就是“孔子”文化。(別忘瞭,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,張藝謀不也使用“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”的吶喊嗎?) 而此時,如果仍沿用500年前某洋人並不規范的英譯文,“Confucius”替代應該標準化的“Kongzi”,在下認為,這很有損國人顏面,也從某個側面上說,繼續證明著中國文化精髓還在被“殖民地化”,被莫名其秒地“洋化”,而不是“標準化”。 |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